获取验证码
发布时间:2025-10-30 10:06:30来源:川江都市报
“走马李子柒”,这是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走马村村民对周晓庆的昵称。2023年,这个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90后研究生回到家乡创业,接手了当地一家农场,将一片400亩的荒地变成了“金山”。

周晓庆(受访者供图)
研究生返乡创业当上“农场主”
从泸州城区驾车出发,20多分钟就可到达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走马村粟子农场,干净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个子娇小、一身汉服的周晓庆正穿梭在农场中,乍一看,很难将她与“新农人”的身份联系起来。
除草、打地、起垄、施肥、移栽……七八名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让农场的“露天蔬菜超市”焕然一新。周晓庆介绍,此番休整后,这里将有超过20种时令蔬菜持续供应。这片土地,也将成为鲜活的教材,让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的孩子们,能够“接地气”地体验农耕文化。
“我们的农场一年四季都可采摘蔬菜、水果。”周晓庆介绍,从柑橘到葡萄、草莓、柚子、蓝莓、桃子、桑葚……20种各式各样的水果丰富了农场的采摘需求。同时,农场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在果蔬粮油种销的基础上延伸出周末经济、认领农业、非遗体验、学生研学、企业拓展团建等特色项目。2024年至今,农场已吸引游客近13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就业人数超百人,带动周边企业、种植户及其他村民增收近200万元。
为何会选择回家乡当“农场主”?周晓庆坦言,在返乡创业之前,自己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农业类短视频博主。2022年,她在走马村拍摄短视频时,看到家乡农业基础较好,但有近400亩地被荒废,为此感到十分惋惜。当时,周晓庆还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究生。回校后,家乡的模样始终萦绕在脑海里,她开始查资料、实地考察、做方案、和导师交流……前后一年多,她在北京和泸州间往返数次。
2023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周晓庆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与这片土地的另一种缘分。
致富好点子让农场点绿成“金”
2023年6月,周晓庆正式接手农场。这片地以前是个农业观光园,但因经营不善已荒废了多年。

在农场干农活(受访者供图)
第一个难题随即而来:农场里刚结果的4万多斤葡萄怎么卖?卖给谁?“以前的销售方式肯定行不通,也卖不起价。”周晓庆发挥短视频博主的优势,拍摄了众多视频,吸引不少游客打卡、采摘,成功解决了销售问题。接着,她又抓住时机,开始换种口感更好的葡萄品种,从以前的两三个品种发展到十多个。2024年夏天,打卡葡萄长廊的游客比前一年多了,农场还适时推出田园摄影项目,为游客拍出了不少“出片”的内容。
致富的好点子一个接一个。2024年,砂糖橘市场低迷,批发价最高才1.2元。周晓庆适时调整策略,从电商到周末经济(亲子娱乐采摘)再到企业团建,从农耕研学到认领农业再到共享菜园,最终,1.5万斤砂糖橘以均价15元/斤全部售出。
昔日的荒地,如今点绿成“金”。通过探索“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周晓庆在这里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如今的粟子农场,早已超越传统农耕,它将田间地头、加工车间与消费体验紧密相连,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沉浸式的研学活动,到古法制作的稻田板鸭、鲜美的稻田鱼,每一寸土地资源都被激活,共同绘就出融合发展的丰收图景。
村干部眼中的“六边形战士”
9月30日,粟子农场里充满欢声笑语,周晓庆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非遗拓印的奥秘,随风飘起的彩色布料,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轮美奂的织布坊。

整理农场(汪静 摄)
这已是当天接待的第三支团队,周晓庆说,能借此机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正是自己返乡创业的初心所在,也是她渴望与更多人分享的宝贵财富。
研学,是粟子农场开展的重点项目之一。周晓庆和团队自学糖葫芦制作、扎染、拓印、掐丝珐琅、蚕丝扇、点翠、烧蓝等新花样,其中不乏众多非遗体验项目,不仅让小朋友们兴趣满满,“大朋友们”也颇为喜欢。新学期开学后,已经有多个学校与农场签约,将其作为研学基地,研学日程已排得满满当当。
“她刚来的时候,瘦瘦小小、白白净净,哪像会搞农业的样子。”走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程莉瑶说,但现在自己是真的佩服周晓庆,“晓庆就是活脱脱的‘走马李子柒’嘛,一个‘六边形女战士’。”在程莉瑶眼中,从种植到宣传、拍摄、扎染、拓印……能想到的新潮流,周晓庆都会;不会的,她也都能学。
返乡两年多时间,周晓庆成为了“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省级人才库成员、四川农博会品牌推荐官、共青团四川省委“we来·合伙人”计划的100名合伙人之一,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三农”领域青年创业者典范的华丽蜕变。
汪静 记者 曾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