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四川好人毕六福:传承与创新 让分水油纸伞焕发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22 07:15:29来源:泸州日报

从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到为明星刘亦菲量身定制,泸州分水油纸伞正强势“出圈”,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这项传承几百年的非遗技艺工序繁复,需精心打磨每一道骨节,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正是通过创新设计与匠心坚守,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使用和传承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在江阳区分水岭镇老街油纸伞厂门楣正上方,挂着毕家家训“规规矩矩做伞踏踏实实做人”。毕六福说:“这是毕家的传家宝,也是分水油纸伞传承至今的‘法宝’。”

作为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传承的不仅仅是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还有毕家严格的家风家训。毕六福的父亲临终前叮嘱他:“生活越来越富裕,大家会越来越怀旧,油纸伞的前景将越来越好,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这句话,毕六福铭记于心。手工生产油纸伞,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下料、制伞骨、切纸、制版、石印、网边、裱伞、上油、穿线、装订等10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单是各种零件就达80多种。

因为繁多的工序和较高的制作成本,一些制作油纸伞的师傅纷纷改行,技艺濒临失传。“不能让这门几百年的老手艺砸在我手里。”毕六福如是说,也是如此做。1994年,分水油纸伞厂经营状况不太理想,处在关闭的边缘,毕六福将其承包。此后的4年,厂里退休工人的工资发放,全靠毕六福的妻子经营蜂窝煤厂的收入支撑。

在经营中,毕六福意识到,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除了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偏好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是,毕六福与儿子毕原绅悉心研究,对油纸伞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先后开发了加沙工艺油纸伞、石印油纸伞、无桐油味和芳香防雨型油纸伞等,为上千年的古韵油纸伞文化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样的坚守,赢得了良好口碑。2008年,分水油纸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毕六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油纸伞也通过互联网打入海外市场,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2016年,毕六福纯手工制作16.2米油纸伞,成功挑战世界吉尼斯最大油纸伞纪录,被称为“中国伞王”;2023年成都大运会上,直径3.5米的分水油纸伞成为各国友人争相打卡的“许愿伞”。

而在2008年分水油纸伞申遗成功后,毕六福第一件事就是让在成都做白领的儿子和儿媳辞职回家,跟着自己学习做伞。“油纸伞的手艺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不能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有义务传承文化,弘扬传统,这是责任,也是使命。”毕六福说,现在他年幼的孙女和孙子也喜欢上了油纸伞,像模像样地跟着学习做伞,他琢磨着把儿子、孙女、孙子培养成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第七代和第八代传承人。

如今,毕六福除了教儿孙辈做伞,还免费向更多人传授这门手艺,累计开展义务讲解、义务培训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1000余场,受益人数10余万人。他还在江阳区分水岭中学“乡村学校少年宫”里当起了义务教师,指导师生学习油纸伞制作技艺。近年来,他还多次被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邀请前往讲授制伞技艺,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3年,毕六福被评为诚实守信四川好人。他说:“传承油纸伞制作技艺是我的使命和心愿,也是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既要传技艺,更要传精神,让更多人了解伞文化,让更多人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 许世智